fbpx

你知道嗎?光是相信自己會得病就真的有可能會害你生病喔

你可能聽過醫學上的 #安慰劑效應
指的是一旦病患相信某種藥方有效
那即使吃的是根本沒用的維他命
也會因為心理作用讓病情好轉

但你可能不知道,其實有個完全相反的版本
叫 #反安慰劑效應:一種藥明明沒毛病
卻因為病人深信這藥無效甚至有問題
導致吃了病得更重或出現副作用

有科學家透過兩組高血壓病人進行實驗
其中一組在吃藥前先被告知吃了會
「有勃起功能障礙的副作用」
而另一組病人則沒被告知

結果發現,那些被告知藥有副作用的病人
服用後勃起不能的比例,竟超出另一組兩倍
顯示有些人會吃到陽痿,單純是因為心裡有鬼

反安慰劑效應在醫療上的例子還有很多
像是醫生先警告你「這個會很痛喔」
你聽了也會更容易感到 #痛不欲生
又或者是你打心底不信這位醫生
那他為你開的藥方或是療法
效果也有可能因此打折

而不管安慰劑還是反安慰劑效應都指出
像信念、預期心理這類「#自我暗示
都足以對物理現實產生實際影響力:
認定它沒用,它就真的沒用給你看
相信它有用,它就真的會有用

嗯…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你還沒發財吧

#誰叫你不信
#怪奇冷知識417



雖然結尾很像在開玩笑,但這部分其實也是認真的。唸過經濟學的應該都知道,#預期心理 在個體或總體經濟學中,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,特別是景氣的好壞,真的會與人們的預期交互影響。

而且如果你把心理學上的 #確認謬誤 考量進去,我們的確會因為過度聚焦在那些好 / 壞的現象,而對一樣的現實,產出完全不同的結論。這就更能解釋為什麼特定政治人物上台後,有人堅信自己生活變好了,卻也有人認為生活變糟了。

我一直認為,先知道雙方的觀點從哪裡出現差異,才是有效溝通的第一步。

這次的參考資料:
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安慰劑 (wiki)
https://neuropasglobal.net/wp-content/uploads/jama_Barsky_2017_vp_170157.pdf (原研究)
http://one-minutefitness.blogspot.com/2018/04/nocebo-effect.html (一分鐘健身教室 的專文)